《国际货代基础》课程标准

    2022-12-13
    浏览量:

    石家庄财经商贸学校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

    《国际货代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国际货代基础》是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等国际经贸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面向国际货代员岗位的人才培养定位,其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国际货代业务操作能力。通过国际货代员岗位标准开发,确立了国际货代员岗位对于从业人员要求掌握业务处理、业务操作、单证、国际客服等四方面的能力,与之相对应,该课程确定了细化的能力目标与之相对应,培养学生揽货操作能力、接托单操作能力、订舱操作能力、安排集卡运输操作能力报检报关操作能力、提单确认操作能力、提单签发操作能力、运费结算、交单还单操作能力等;其次,该课程同时服务于全国国际货代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证书考证需要,是一门典型的“课证融合”课程,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进程等方面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与职业考证要求进行了深度课证融合。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1、坚持主体性,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坚持主体性,首先体现在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是,课程要从学习内容安排上,在低起点的学生和高素质的培养目标之间搭建递进式阶梯。坚持主体性,其次体现在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力上,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激发学习的内驱力。坚持主体性,还体现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上,课程要尊重学生在学习动机、兴趣爱好、身心素质等方面的个性差异,确定适宜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2、坚持全面性,培养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能力。

            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课程设计到教学实施的诸个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课程还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提升爱国敬业的精神境界。

            3、坚持综合化,力求实现“所学即所用”

            通过社会调研,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对货运代理岗位进行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以岗位任务为基础选定学习项目、组织学习内容,以具体的业务岗位为单元模块,实现整体观念性地呈现。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知识拓展的形式,注重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

            (二)课程目标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前,对国际货运代理行业并不了解。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够了解国际货运代理概念、性质、作用、历史、未来的发展方向、业务范围、责任等基础知识:

            掌握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法律地位及风险防范。为学生未来从事货代业务打好基础分类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够了解国际货运代理概念、性质、作用、历史、未来的发展方向的基本知识;

            (2)能够理解国际货运代理业务范围、责任:

            (3)能够理解国际货运代理责任保险制度;

            (4)能够理解国际货运代理法律地位;

            (5)能够了解国际货运代理管理制度:

            (6)熟悉国际货运代理市场营销知识。

            2、能力目标

            (1)系统分析、融会贯通、合理计划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根据客户提出要求,判断出客户的真正目的,并为其提供相关服务的能力;

            (3)能理解相关法规内容,并合理利用法规来保证自己权益的能力;

            (4)细心、耐心、严道科学、扎实到位的工作素养;

            (5)灵活、合理处理分歧的能力;

            (6)总结规律、积累经验的能力。

            3、素质目标

            (1)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公平公正、尽职尽责的职业素养:

            (2)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3)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以及英文应用能力;

            (4)具有较强的工作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

            (5)具有吃苦耐劳、积极主动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三、课程结构

            (一)课程模块

            1.世界各地港口和航线

            2.各大船公司 LOGO、船期表

            3.货代公司、船公司等行业企业的运作情况

            4.集装箱运输中的附加费

            5.运费计算

            6.集装箱海运报价

            7.客户完成货物出运(从工厂到码头)流程

            8.货代综合单据练习

            (二)学时安排

            72学时


            四、课程内容

            (一)基础模块

            1.世界各地港口和航线

            2.各大船公司 LOGO、船期表

            3.货代公司、船公司等行业企业的运作情况

            (二)职业模块

            1.集装箱运输中的附加费

            2.运费计算

            3.集装箱海运报价

            4.客户完成货物出运(从工厂到码头)流程

            (三)拓展模块

            货代综合单据练习


            五、学业质量

            (一)学业质量内涵

            课程应提倡学生在“做中学”,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专业技能的应用。

            (二)学业质量水平

            着力突破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而淡化其甄别、选拔功能,把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表现与合作精神也纳入学习评价的范围。


            六、课程实施

            (一)教学要求

            1、教师应具备“双师型”教师资格,具备国际货代实战经验;善于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储备。

            2、教师必须重视实践经验的学习,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尽可能运用现代化、多样化手段实施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

            3、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强化案例和流程教学,让学生边学边练,以此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技能培养目标,增强教学效果。

            4、教师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采用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实现知行合一。

            5、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培养学生讲求团队协作、善于有效沟通、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职业精神和为客户服务的职业理念。

            (二)学业水平评价

            本课程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校内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课程考核与职业考证相结合。即最终考核成绩除了期末上机考核成绩外,还包括平时每次上机实训的过程考核;除了校内考核之外,国际货代相关企业对学生在工学交替期间的评价也作为考核成绩的组成部分。平时成绩占10%,项目实训过程考核占20%,货代企业对学生在工学交替期间的考核成绩占30%,期末操作考核占总成绩的40%。这种考核方法得到了货代一线工作人员的认同。

            (三)教材使用要求

            以培养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为指导思想,要求理论与实训的结合内容设计体现工学结合的导向要求,方便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一般要求使用中职中专类教材,同时要求使用近三年内出版的教材。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硬件条件

            1、主要在校内物流综合实训室和多媒体机房开展教学和学习。

            2、校内物流实训室需要配备电脑以及多媒体设备,具备仿真模拟和实际操作的功能。

            (2)师资条件

            1、校内专职教师要求具有3年以上行业经验,能够设计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实训项目。

            2、行业兼职教师要求具备员工培训经历,能流利的进行授课,能设计比较符合行业实际的教学情景,能够整合行业资源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训的机会。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

            (五)课程实施要求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方式,即安排实训将课上内容及时消化,并掌握相应技能。除了将知识讲解清楚外,还配有校外观摩实训、软件实训、物流实验室实战模拟及校外顶岗实习。 

            在实训课程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先进带动后进”。采用“轮岗制”保证每个学生能够掌握较全面的技能。